获取方案

微信

WeChat

置顶

WeChat

获取免费方案

91吃瓜:四川最严重的干旱年是哪一年?百姓如何抗旱?

品牌案例

91吃瓜:四川最严重的干旱年是哪一年?百姓如何抗旱?

中央气象台在8月16日早上6点再次发出高温红色警报,说明8月16日白天,四川省东部的一些地方最高温度可能达到40度以上。到8月15日为止,四川省已经有10个市启动了市一级的抗旱紧急应对措施。

四川省的干旱通常可以分成几种类型?根据气象记录,哪一年是四川遭遇最严重干旱的年份?当地民众在面临干旱时,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8月16日,四川在线的记者采访了志书方面的专家,并参考了《四川省志·水利志》《四川省志·地理志》《四川省志·农业志》,从而为大家揭示了这些信息。

四川的干旱一般分为哪几种?

据资料表明,四川的干旱状况包括四种类型,分别为春季干旱,夏季干旱,夏季中后期的干旱,以及冬季的干旱。

根据文献资料所述,四川干旱的形成,主要受到东南季风移动时间的早晚以及持续存在的单一干燥气流的影响。春季和夏季的降水从东边往西边移动,如果遇到季风力量不足且来得晚,那么盆地西部和中部就会降水偏少,从而造成春季和夏季的干旱现象;到了七月和八月,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盆地东部地区会持续晴朗且气温高,降水也不足,这样就形成了伏旱,有时候伏旱会一直持续到九月;盆地冬季在北方干冷气流控制下,就经常会发生冬季干旱的情况。

根据历史文献记录,四川省的干旱现象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春季发生的干旱,夏季出现的干旱,夏季末至初秋期间的干旱,以及冬季的干燥气候。志书专家表示,春旱问题突出的区域,包括绵阳、简阳、内江、自贡等地,这些地方的干旱发生概率超过六成,平均来看,这类地区干旱出现的次数大约有八成,其中简阳和安岳最为严重,超过八成,真正达到了“十年之中有九年遭遇旱灾”的程度;夏旱影响较大的地方主要在广元、绵阳以及成都平原,这些区域干旱最频繁的情况达到七成六;而伏旱问题严重的地带,则主要集中在长江和嘉陵江的岸边,这些地方的伏旱发生概率超过六成,最高能达到八成二,平均频率也有六成八。成都、仁寿、射洪和达川区北部地区冬季干旱问题突出,出现概率超过六成,其中广元和巴中通江地区最为严重,出现概率接近九成,是全省冬季干旱的重灾区。

四川省在1986至2005年期间开展旱灾调查的相关资料,图像信息源自《四川省志·水利志》

四川省1986—2005年旱情普查情况 图片来源:《四川省志·水利志》

最严重的干旱年是哪一年?

《四川省志·农业志》中记录,1951年至1985年的三十五年时间里,出现不同等级干旱的年份达到三十三年之多。其中,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是干旱现象最为频发的时段。1961年出现的夏季干旱最为严重,影响范围覆盖整个盆地,在绵阳、内江、乐山这三个专区造成的灾害尤为突出,该次旱情从五月初一直持续到六月底。

依据志书中关于旱灾的查访记录,1986年至2005年这二十年之内,四川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等级的干旱状况。志书研究专家向人透露,《四川省志·水利志》中明确记载,2001年四川遭遇了极为严重的干旱,这一年是有气象数据记载以来最为干旱的年份。

2001年,四川省经历了持续性的干旱灾害,先后遭遇了冬季、春季、夏季以及夏末的干旱现象。在盆地地区,有74个县受春季干旱影响,82个县遭遇夏季干旱,63个县出现夏末干旱,其中37个县连续四个季节都未能摆脱干旱的困扰。当年,四川在主要的汛期阶段并未出现覆盖全境的显著降雨,导致河流的来水量大幅下降,形成了罕见的汛期无有效降水的严峻状况,同时大型取水灌溉区域也面临用水短缺的问题。

2001年四川省遭遇严重干旱,受影响土地面积达4724.18万亩,其中农作物受旱面积为4438.1万亩,遭受灾害的土地有2164.39万亩,完全绝收的土地为706.29万亩;旱情导致未能播种的土地有286.08万亩,粮食减产高达403.8万吨,农业方面遭受的损失超过80亿元。

那个时期,旱灾最为剧烈,缺少饮水的人数高达556万,缺少饮水牲畜的数量达到568万头,有310万人和320万头牲畜因为干旱面临饮水难题,持续时间超过120天。旱灾造成全省小春作物的种植面积缩小,产量降低了97.6万吨,下降的比例是2.8%。那一年,夏天的旱情发生在粮食主要产区和大春生产的重要阶段,使得大春作物的生产遭受了重大损失。持续晴朗天气导致气温偏高,未引水灌溉的稻田区域普遍出现大面积失水现象,部分地方土地干裂程度超过八成,受干旱影响最严重的春玉米田,干枯卷叶面积大约占三成,而刚播种的夏玉米作物几乎全部歉收。

四川人民是如何抗旱的?

那位研究地方志的学者透露说,四川民众在持久应对干旱的过程中领悟到一条法则,那就是寻求有利时机规避不利局面,将受制于人转变为掌握主动权。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优化产业布局与改善生产环境同步进行,从调整、整修、革新、推广四个环节入手,以此提升抵御干旱灾害的水平。

依照《四川省志·水利志》的记载,所谓调整,是指依照市场需要和提升效益的思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安排。在缺水比较严重的望天田和旱地,应当改种适合旱地生长的作物,并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种植节水且能耐受干旱的经济作物。比如,四川在1993年遭遇了严重的夏季干旱,广元市剑阁县迅速种植了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共计14万亩。

兴修水利是为了提升抗旱水平。四川运用五种策略,包括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工程互补,蓄水、引水、提水协同,水库、池塘、堤坝、水井、囤水田、水池、水窖配套。同时兼顾农田灌溉与人畜饮水需求,并注重新建项目与现有工程改造、潜力开发的统一。

改进工作就是要持续改善土地条件,打造能够稳定丰收的良田。省内坡度超过二十度的陡峭耕地,大约占全省旱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这些地块的粮食收成既不高也不稳定,每逢严重干旱年份,甚至会出现完全无收的情况。各地通过科学布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善土地状况,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目的是更充分地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益。

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来应对干旱问题,通过推广实用技术实现这一目标。针对干旱的周期性和具体特征,采取精准的农业措施。例如,盆地中部地区属于春旱、夏旱和伏旱交替影响的区域,其中夏旱和伏旱是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此,该区域的水稻种植应选择中熟品种,播种时间需精确控制,确保水稻能在7月上旬到中旬期间完成抽穗和开花阶段;玉米则安排在3月下旬进行播种;红苕的栽种时间则应力求尽早进行。

获取一站式解决方案!
即刻开启你的世界品牌之旅!

获取方案

微信

WeChat

置顶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