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方案

微信

WeChat

置顶

WeChat

获取免费方案

91吃瓜:兰州水污染事件折射我国饮用水质量安全之困

品牌案例

91吃瓜:兰州水污染事件折射我国饮用水质量安全之困

兰州水污染事件,再次敲响全国饮用水质量安全的警钟。

四月份十一日,工厂排出的水和自然流出的沟渠里的水样本,苯的含量非常不符合标准,曾经导致市民争抢水源的情况发生。现在,兰州“四·十一”的自来水苯含量过高的事件已经处理完毕,金城的水供应也恢复正常了,不过近些年接连发生的自来水被污染的情况,让公众对我国饮用水的安全产生了忧虑。

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的情况,反映出当前国内水污染的一些普遍现象,具有代表性,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启示。例如水源受到污染的情况,以及供水管道老化的问题等,许多困境并非自来水厂可以独立应对,而是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协同处理才能化解。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副秘书长刘保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阐述了这一观点。

检测之困:“苯”该早被发现

没想到的是,兰州自来水苯含量异常的情况,竟然完全是碰巧被发现的。虽然早在一个月之前,就有兰州市民指出家里的自来水有怪味,但有关部门并没有予以关注。

四月份十四日,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首次对兰州市三月份自来水出现异味的缘由进行解释,指出三月份自来水的异味源于黄河上游冰雪消融时进入河水的腐坏物质,同时强调此次发现自来水苯含量超出标准属于偶然现象。依照相关条款,苯并非常规监测对象,不过这家企业负责一项覆盖甘肃各市县饮用水检测的任务,期间也检测了兰州市的水质,因而得以提前察觉自来水中苯的浓度超出标准。

2007年7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最为严厉的生活用水强制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6),饮用水质量衡量项目从旧标准的35个提升到106个,与全球最严格的水质规范欧盟水质规范大体相当。新增的项目之中,就涵盖了苯的化验。

国家标准对苯类物质有多项规定,涵盖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苯的允许含量为每升零点零一毫克。这些苯类化合物并非等同,它们是不同的物质,检测手段也各不相同,兰州地区的水污染监测重点在于苯的含量指标。赵飞虹,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一位知名的水领域研究者,向人们说明,苯的相关数据之间互相影响,关联紧密,一般选取其中一项进行检测,就能反映出苯含量的整体情况,如果某个数据达标,那么其他数据也大多符合标准,苯含量的检测工作,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根据掌握的信息,国家针对饮用水制定的106项检验规范里,42项属于常规项目,每月实施抽样检验;其余64项包含苯在内的非常规参数,以兰州这样依靠地表水供水的水厂为例,每半年开展一次检测。

完成全部国标106项检测需要一年的时间,工厂排放的水质会检测92个指标,一般性检测只有42个,非正常情况的指标检测周期是六个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出标准的事件表明,我国的自来水检测规范应该尽快更新,各种检测项目的不同频率检测安排需要进一步优化。刘保宏指出,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应当把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污染物项目加入每月的检测计划中。兰州的水源地紧邻化工区域,因此涉及化学污染的各项参数,需要每月进行监测。

检测水平受限是饮用水安全的一大难题。赵飞虹强调,针对苯这类水质成分的检测,国内已有清晰的标准和流程,比如苯的含量测定通常使用气相色谱仪,不过,供水企业是否普遍懂得运用,以及仪器的准确度如何,都可能关系到测试的最终数据。

“我刚刚离开兰州实地考察,根据化验结果,涉及苯的几项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苯的含量是评估水质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这次事故也显现出当前许多地方检测水平欠缺的现状。”一位参与处理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的业内人士透露,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对提升水质检测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东部地区饮用水污染问题正逐渐向中西部扩散,但西部在检测能力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这对未来饮用水安全质量的监管工作构成了严峻考验,必须尽快弥补这一不足。

管网之困:还有多少“暗沟”

据一位现场处理人员透露,兰州自来水苯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自来水厂的自流沟受到了污染。这种自流沟,本质上是一条用于输水的地下管道,上方有盖板覆盖。该自流沟需穿越广阔的化工区域,属于前苏联援助建设的项目,当初的设计目的是用于工业用水而非居民生活用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发生过水质污染的情况。自来水供应安全方面,这种自流沟经过大片石油化工地带,存在显著风险,一旦遭遇污染,极易引发严重后果。此外,这些自流沟已长期投入使用,显然已进入老化阶段,这也是当前众多面临类似历史遗留问题的城市必须正视和处理的难题。

赵飞虹强调,新铺设的市政供水网络多属于封闭式构造,常规的管道锈蚀问题通常难以使有害物质侵入其中,这种情况一般只在特殊状况下才会出现。同时,供水系统服役年限过长,将导致管道出现老化现象,进而可能引发有害物质渗透等问题。

住建部于2002年和2003年对众多城市的供水系统进行了检查,查明不达标的花岗岩铁管有50.80%,一般的水泥管道有13%,镀锌管类占6%,劣质管线合计比例接近70%。管道陈旧最先造成渗漏,随后引发的管道爆裂容易让自来水受到再次污染。

市政供水系统压力不足,导致城镇六层以上楼宇需依靠二次加压供水,通常在管网末端设置储水设施,借助水泵等设备提升水压,确保自来水能送达高层,然而针对这些城市供水设备,普遍缺少有效监管,容易造成污染问题,既无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建设准则,又因蓄水池、水箱等均由物业开发商自行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部分地方水池、水箱长期闲置,无人看管,更无人进行消毒清理,致使箱体内沉积大量淤泥杂质。

刘保宏指出,城市自来水管道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受历史因素影响,像兰州那样存在布局不科学的情况,以及可能危害供水管道安全的其他因素,都需要政府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处理。接连发生的饮用水污染事故,反映出供水网络规划、设施老化、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恳请政府予以充分关注。

水质之困:自来水安全吗

自来水的安全性究竟如何?一方面,政府部门持续强调供水没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却时常出现有人拒绝饮用自来水的报道。比如,2013年邯郸市因上游发生意外导致城区大片区域断水;2012年武汉白洲水厂因上游排放污染物而增加消毒剂投放量产生异味;2011年杭州部分居民因交通事故引发化学品泄漏而抢购储水。

今年3月中旬,环保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有两亿五千万居民的住所邻近主要排污单位与交通要道,另外有二亿八千万居民饮用了不安全的饮用水源。监察部门统计,过去十年间,我国水污染事故频发,近几年来每年发生的水污染事件超过一千七百起。全国城镇中,有壹亿四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存在安全隐患。

水污染是最主要的问题,水利部最新统计表明,我国水库水源质量有十分之一不合格,湖泊水源质量大约有七成不达标,地下水水源质量也有六成未达标。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强调,随着源头污染日益严重,供水公司在确保水质达标的技术和设备方面,落后状况愈发明显。

自来水厂通常采用过时的工艺,多数设施沿用传统技术,主要目的是消灭病菌,仅有少数会运用先进方法,致力于清除化学物质和有毒金属等杂质。不过,在给水消毒时,几乎每家单位都会添加超量的消毒药剂。

刘保宏表示,由于水源质量下降,自来水厂必须运用先进的净化手段和流程,才能确保供水符合国家标准,通常情况下,若水源条件良好,可以省略深度净化步骤,但相关设施不可或缺,这也迫使供水企业增加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此外,第二水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水污染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样对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清华大学与世界银行联手,研发了针对我国供水服务的评估规范,此规范对水品纯净度、公共设施维护、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要求,非常值得采纳。《中国质量报》

获取一站式解决方案!
即刻开启你的世界品牌之旅!

获取方案

微信

WeChat

置顶

WeChat